中国证监会认证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书编号:ZX0118) | 客服电话:400-636-8688 | 投诉电话:0755-33189899

人形机器人产业完了?

人形机器人产业完了? 1

 

在工业4.0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一脑多态”技术突破:开启机器人应用新时代,优艾智合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研发的人形机器人矩阵引发行业关注。其核心突破在于新的“一脑多态”技术架构——通过统一智能大脑适配轮式、双足、四足、履带式等7种机器人形态,实现跨场景作业能力。

 

该技术突破的底层逻辑在于多模态基座大模型与端侧具身模型的协同进化。据团队透露,其研发的混合架构可使机器人在陌生环境中实现72小时自主学习,环境识别准确率达99.2%。这种技术创新打破了传统机器人”一机一用”的局限,为智能制造、智慧巡检等领域提供了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人形机器人产业完了? 2

 

一、产业争议的冷思考:数据视角下的发展阶段辨析

 

3月29日,某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公开表示:公司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投资。他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市场预期已高度一致,但商业化路径仍不清晰,因此是退出的时机。”这一言论给近期的人形机器人一记重锤。敢问,一个只投了400万在人形机器人的家伙,这番言论岂不是让红杉等头部创投感到汗颜?

其观点忽视了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产业数据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已达322台/万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24年数据),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人形机器人作为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升级方向,其发展需遵循”场景验证-技术迭代-规模应用”的产业逻辑。

 

类比技术发展史,如同智能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演进需要10年以上周期,人形机器人当前正处于技术验证期。以特斯拉Optimus为例,其最新迭代版本已实现复杂环境下的物体操作,但成本仍高达7.5万美元。反观中国企业,通过模块化设计与场景化应用,部分产品已实现成本降低30%以上,展现出独特的产业竞争力。

所以说,用大学生的视角去随便评论一个小学生的微积分只能考0分,这番言论就让人陷入深思。

、投资逻辑重构:巴菲特式价值投资的启示

 

巴菲特对比亚迪的14年坚守(2008-2022年持有)创造了38倍回报,这对人形机器人投资具有重要启示。当前行业投资应聚焦三大核心要素:

 

1.技术护城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算法与硬件系统

 

2.场景落地能力:在细分领域实现商业闭环

 

3.生态构建潜力:具备技术平台化与产业协同能力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机器人领域融资额达867亿元,其中人形机器人占比提升至23%。头部机构普遍采用”技术预判+场景验证+生态布局”的投资策略,通过多轮次注资推动企业技术迭代与市场拓展。

人形机器人产业完了? 3

 

机构视角:产业趋势与投资机会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继新能源汽车后的下一个万亿级赛道。预计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4500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5%。华泰证券则强调技术融合趋势:

 

1.具身智能与数字孪生的深度结合

 

2.轻量化材料与柔性驱动技术的突破

 

3.跨模态交互系统的商业化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工业场景正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的主战场。据高工机器人研究院统计,2024年工业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同比增长178%,在3C、汽车、新能源等领域渗透率突破15%。

 

、产业进阶的深层逻辑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本质是人类认知边界的拓展。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到波士顿动力的Atlas,技术突破始终遵循”替代人类重复性劳动-增强人类能力-拓展人类认知”的路径。当前阶段的核心矛盾在于:

 

1.技术理想主义与产业现实主义的平衡

 

2.研发投入高企与商业回报周期的匹配

 

3.通用技术追求与垂直场景需求的融合

 

正如西安交大梅雪松教授所言:”人形机器人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业升级的必然产物。”在政策支持(《”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与市场需求(人口红利消退)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企业正通过”场景定义产品”的创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形机器人发展道路。

 

站在技术革命的临界点,人形机器人产业需要的不仅是资本的短期追捧,更需要产业界的持续深耕与社会的理性包容。当我们以发展的视角看待技术演进,以价值投资的理念培育产业生态,终将见证人工智能时代最具革命性的产业变革——这不仅是机器人的进化,更是人类文明的自我超越。

人形机器人产业完了? 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顾 » 人形机器人产业完了?

赞 (0)

评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