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中国民航局向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和广东亿航通用航空有限公司颁发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证),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从试点阶段迈向商业化运营。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开启了城市空中通勤与文旅观光的新时代,更预示着万亿级新兴产业的全面启动。
一、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两年间产业蜕变之路
回望近两年来的发展历程,低空经济已从概念蓝图逐步落地为产业实景。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随后《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打破空域管制壁垒,2024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为行业规范发展奠定法治基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同时,技术突破亦按下加速键: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原型机测试完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280Wh/kg,5G-A通信实现低空全域覆盖,多地开通跨省载客航线,单场无人机光影秀观众突破百万。
企业层面,亿航智能率先突围,其EH216-S成为全球首个获得“三证齐全”(TC/PC/AC)的载人eVTOL机型,而小鹏汇天、沃飞长空等企业则通过特飞许可加速场景探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通用航空飞行器保有量达5000架,无人机注册量突破120万架,运营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6%。产业链布局上,深圳依托无人机产业优势形成“无人机之都”,合肥通过国资与龙头企业合资模式打造区域枢纽,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正构建低空经济生态圈。
二、万亿市场可期:机构聚焦三大投资主线
随着OC证的落地与政策密集催化,资本市场对低空经济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德邦证券指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万亿,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海通国际强调,eVTOL作为核心载体,其产业链涵盖飞行器制造、基础设施建设、飞行服务保障等领域,建议关注整机厂商及动力系统、飞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华泰证券则提出“飞行器侧+低空基建侧”双主线策略:一方面,具备适航认证优势的整机企业将率先受益于运营场景拓展;另一方面,起降点建设、低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领域存在确定性机会。万联证券进一步分析,政策推动下低空经济将加速从“培育”转向“壮大”,短期可关注基础设施投资标的,中长期需跟踪商业化落地进程。
三、挑战与机遇并存:万亿赛道如何破局?
尽管前景广阔,低空经济仍面临多重挑战。核心技术方面,国内航空级电机依赖进口,赛峰集团750kW电机与国产175kW电机存在代际差距;空域协调上,低空空域分类管理与跨区域飞行审批机制尚需完善。此外,公众接受度、噪声污染等社会问题亦需妥善解决。
但行业参与者信心十足。工信部副部长单忠德表示,低空经济将形成万亿级产业规模,其创新应用场景(如空中物流、应急救援)正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地方政府亦动作频频:苏州推进低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广州大学城打造应用示范岛,香港成立专项工作组推动法规改革。
站在商业化元年的起点,低空经济正从“政策驱动”转向“需求牵引”。随着适航认证体系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成型及消费场景多元化,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中国在全球航空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赛道。而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与资源投入,或将加速其从“未来已来”走向“触手可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顾 » 商业化元年!全球首张!万亿赛道来了!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