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氢能产业发展规划的最新一块拼图,由上海拼出。
6月20日,上海发布《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下称《上海市氢能规划》),明确了2022年至2035年期间,该市氢能产业的发展基础、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
而在6月1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成都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成都市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的通知》。文件指出,积极发展绿色氢能。构建“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加快建设“绿氢之都”。
自去年以来,随着各省份“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相继出炉,各地氢能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政策力度普遍受到外界关注。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有超过30个省市公布了氢能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预示着这条万亿赛道已经在全国主要省份掀起波澜,成为各省份抢抓“双碳”机遇的重要抓手。
“2019年是我国氢能政策的一个重要时间点。”一位氢能企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年国务院首次将“推动充电(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了后两年涉及氢能的多项政策的出台。
事实上,在政策常态化的背景之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对于各省份而言,需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条件培育本地化氢能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多地抛出千亿发展目标
在近两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的有关能源领域发展的政策中,氢能成为常客。
例如,今年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新型储能和氢能有望规模化发展并带动能源系统形态根本性变革,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蓄势待发,能源转型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趋于多元化。这进一步强调了在我国未来的能源体系中,氢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从政策体系上来看,近些年来我国氢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往往是自下而上的。即,地方性氢能政策的出台刺激着当地氢能产业的发展,并协同形成我国氢能产业向前进的欣欣向荣之势。这其中,以上海、深圳、山东等为代表的省市均提出了千亿级的产业发展目标。
《上海市氢能规划》指出,到2025年,产业创新能力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制储输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至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至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至10万吨/年。
而到2035年,上海的氢能产业发展总体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引领全国氢能产业发展的研发创新中心、关键核心装备与零部件制造检测中心,在交通、能源、工业等领域形成丰富多元的应用生态,建设海外氢能进口输运码头,布局东亚地区氢能贸易和交易中心,与长三角地区形成协同创新生态,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氢能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多元示范应用高地。
从这两个阶段的目标可以看出,上海氢能产业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形成国际影响力。而作为我国六大氢走廊之一“长三角氢走廊”的主心骨城市,上海的氢能产业势必承担着区域龙头的角色。因此,在《上海市氢能规划》中,加强开放协同合作成为重要的内容组成——打造上海氢能产业城市群,支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国际开放创新合作。
这其中,上海氢能产业示范城市群颇受关注:建立东西部技术创新、集成示范、氢能供应的长效合作机制,加速东西部地区燃料电池产业链协同升级;发挥好嘉兴、南通、淄博、苏州、鄂尔多斯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等兄弟城市的资源优势,扩大氢能产业“朋友圈”。
上海的氢能专项发展规划在强调产值、技术等目标的同时,还强调了区域性产业集群的打造。而当前,尽管各地出台的氢能发展政策都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做大当地氢能产业链产值的方向上则不谋而合,而千亿级的目标更是屡见不鲜。
2021年12月,深圳发布《深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发展生态体系,建成氢能产业技术策源地、先进制造集聚高地、多场景应用示范基地,实现氢能商业化应用,氢能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而展望长期,到2035年,该市氢能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山东也是又一个明确提出千亿产业目标的省份。在去年发布的《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该省表示,到2025年,加氢站数量达到100座,实现产值规模1000亿元。
政策催生资本密集奔向万亿赛道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来自于政策。
在国家层面密集发布氢能产业相关政策的同时,各地方政府早已积极响应,纷纷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或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并在各地的“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有着氢能的一席之地。
根据长江证券的不完全统计,仅北京、河北、广东、河南、江苏、山东、上海及内蒙古等13个省份发布的燃料电池推广计划,到2025年合计推广的氢燃料电池车辆就超过10.1万辆,加氢站建设超过1100座,预计带动的氢能产业链产值突破万亿元。
与此同时,我国氢能产业顶层设计《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于今年3月份正式发布后,氢能利用及产业属性、定位等问题明晰,并进一步点燃了氢能产业的发展热情。
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地的氢能政策密集出台时,“氢走廊”成了一个频频出现的热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结合公开信息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国内至少有六大“氢走廊”项目已经形成规划,包括成渝“氢走廊”、浙江“氢走廊”、长三角“氢走廊”、广东粤湾“氢走廊”、长江“氢走廊”、山东半岛“氢动走廊”,覆盖地区的GDP占全国的近50%。
实际上,此次上海发布的《上海市氢能规划》再度强调了氢能产业区域性发展的重要性。政策加持之下,企业或将入驻地方形成氢能产业链发展集群。
目前,上海在氢能产业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例如,嘉定的“氢能港”已引进50多个氢能源和汽车智能化产业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已集聚多家氢能上下游企业,中石油等企业在该区注册了一批氢能产业链企业。
但需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水平不高、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
上述难题的攻克,一方面需要政策引导资本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我国产能产业的发展规模;另一方面也需要全产业链目前发展核心,共同推动氢气终端成本下降。
与此同时,锂电池产业发展的“前车之鉴”也在时刻提醒着未来氢能产业发展避免走进误区:防范地方氢能产业发展出现“骗补”现象。
针对此前很多行业在发展之初存在门槛过低、无序竞争的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表示,各地方在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本地区发展基础和条件,统筹谋划、合理布局,不搞齐步走、一刀切。严禁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造成基础设施和资源浪费,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严禁在氢能产业规划制定、投资规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相互攀比,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德讯证顾 » 氢能产业政策大迸发:多地剑指千亿规模 提速之路道阻且长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